????有些問題的探討,回歸常識才有意義,比如消費率。12月3日《上海證券報》消息說,國家統(tǒng)計局相關官員表示,我國居民消費增長較慢,居民消費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較低。據(jù)悉,2008年中國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為35.3%,美國為70.1%,印度為54.7%。 ????從客觀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看,我們的消費率比美國低一點可以理解,但比印度還低一大截,國人多少會有些不爽。倫敦商學院資深教授理 ????12月3日的《人民日報》給我們較低的消費率作出了客觀解答:多地調查顯示,中國城鄉(xiāng)居民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特別是由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過低,“干得多,掙得少”,制約著百姓消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在消費問題上回歸常識,就要正視收入對消費的決定意義,而不是只在消費心理、消費習慣上做文章。 ????其實,今年以來的刺激消費政策也為我們較低的消費率作出解釋。當高增長風光不再、大規(guī)模投資無以為繼時,轉型升級就得靠消費的引擎作用。今年我國在拉動內(nèi)需上的努力主要在兩方面:城市里主打節(jié)日消費牌,比如史上最長的黃金周,刺激了包括常規(guī)性消費和危機應對中消費領域的“口紅效應”、“土豆效應”;農(nóng)村里是以家電下鄉(xiāng)、汽車下鄉(xiāng)、農(nóng)機下鄉(xiāng)等為代表的補貼性消費,政策性拉動消費。即便如此,國家統(tǒng)計局日前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只有4個百分點,投資貢獻了7.3個百分點,消費對經(jīng)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投資。政策性、誘導性消費,仍屬于“被消費”范疇,缺乏穩(wěn)定性和均衡性。 ????消費率的穩(wěn)步提升,需要的是建立在消費能力之上的自主消費,而消費能力不是松緊帶,是個定量。我國居民消費率并沒有隨著經(jīng)濟增長而增長,相反還在下降——這常被歸咎于保障水平低、教育醫(yī)療住房支出重等等,這些固然是客觀因素,但最根本的還是收入問題。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從1985年時的56.18%下降為2007年的43.42%,下降了近13個百分點;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率,卻從1995年最低時的17.39%上升到2007年的32.87%,12年中上升了15個百分點。至于印度,人家的平均工資水平僅在2003年到2005年3年間,就分別上漲了11.45%、11.6%、14%,遠高于GDP的增速。 ????什么時候我們“干多掙少”的問題真正得到解決了,我們的消費率或許才不會跑在印度之后。作者:宋桂芳 |
上一篇:收入分配本質是權利保障問題
下一篇:飲料瓶里升騰起一團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