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吉羊,迎來金猴。舉國上下一派喜氣,大江南北歡度新春。更時令更迭,寒冬將盡,春意萌動,神州大地處處生機盎然。在這個傳統(tǒng)佳節(jié)里,猴的形象也空前地多,猴的故事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在十二生肖中,除了龍存在于人們的想像之中首尾難見外,頗得人們偏愛的恐怕要算猴了。人與猴的關(guān)系源遠流長,同屬靈長類動物,人類的祖先就是由靈長類中一脈類人猿進化而來。人與猴的這種“血源”關(guān)系,似乎先天性地給了人們喜歡猴的理由。
猴類家族十分龐大,全世界約有二百余個品種。猴喜群居,喧嘩好鬧,上躥下跳,活潑好動,又分工明確,“沐猴而冠”,一任任猴王統(tǒng)領(lǐng)群猴。猴的世界也講仁義,霸道也常激猴群憤。比如去年9月底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世界猴山上新老猴王交替的故事,一時為人們津津樂道。想來這也是猴們不斷進化的結(jié)果。
猴的世界畢竟只是猴們的事。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喜歡猴,是因為猴的機靈、頑皮、乖巧、合群等特點,與人們的不少習性特點十分相近,也常常讓人有所思有所悟,“心有戚戚焉”。
在許多人的眼里,猴具有不畏強暴、剛直不阿、明斷是非、敢做敢為的品質(zhì)。實事求是地說,這一品質(zhì),猴們即使有,也可能“意識”不到,我們寧愿相信,這是人們根據(jù)自身的某種需要而完善并賦予猴的。事實上,人們常常用這一優(yōu)秀品質(zhì)燭照自己、要求自己、激勵自己。猴的這一品質(zhì)得到完美展現(xiàn)的,要算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中塑造的美猴王孫悟空。這只石猴,原本也有頑劣成性的一面,后跟著唐僧西天取經(jīng),抑短揚長,一路降妖除魔,上天入地,勞苦奔波,不畏艱難,歷經(jīng)千險,終成正果,也煉就可貴品質(zhì)。古往今來,莫不為人們贊嘆、謳歌,對一代代人的成長和成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為世人所公認的猴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大概就是聰明伶俐,這也是人們喜愛猴的一個理由。據(jù)說猴的智商在動物中最高,在與人的親近中,猴也是最通人性的一個。聰明伶俐,亦是人們安身立命的一個重要特點。人們常常愛以物喻人,強化猴的這一特點,其實也正反映出人們把聰明伶俐當成自己所崇尚和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人當然要比猴聰明,不過,猴的聰明有時也會令專家都吃驚。曾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外國科研機構(gòu)做動物智慧實驗,把香蕉掉在屋頂,屋子里有器物能助實驗對象拿到香蕉。比較聰明的大猩猩碼起了器物拿到了香蕉而大嚼。輪到實驗猴子,當科研人員透過貓眼觀察猴子如何獲取香蕉時,猴子卻也在貓眼的另一端瞪大了眼睛———它在觀察人的動靜呢。一時里讓人覺得,不知是人聰明,還是猴聰明。
金猴已至,猴年伊始,萬象更新。猴既得人們所喜愛,它的那些受稱道的特點,也必將為人們共鳴并強化。讓我們在各自的工作、生產(chǎn)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以充足的干勁,勇往直前的精神,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干,把人生的根基夯得更實,把發(fā)展事業(yè)的基礎(chǔ)打得更牢,為實現(xiàn)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摘自《人民日報》作者:陳家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