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所北京高校200余名網絡輔導員將走馬上任
“倡導自我約束、互助互愛的網絡道德;倡導交互共享、透明開放的網絡氛圍;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網絡理念……”4月5日,首都大學生在清華大學發(fā)布了《首都大學生網絡文明公約》,同時,70所北
京高校的200余名網絡輔導員準備走馬上任。
網絡在青少年的成長中正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網絡過去是點綴生活,現(xiàn)在是干預生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與數(shù)字傳媒研究室主任閔大洪說。但是與此相對應的,卻是青少年網絡成癮、網戀等一系列問題。
網絡確實需要規(guī)范,但是絕不能“一關了之”,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陸士楨說,解決由網絡帶來的問題要真正進入到青少年中去,“網絡道德決不產生于學者的書齋中,它一定產生于每天接觸網絡的青少年中”,因此,陸士楨認為網絡輔導員的做法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陸士楨指出,我國的網癮問題與國外有很大不同,國外網絡成癮的人群分布在各個年齡段中,而且成癮的形式也比較多樣,有游戲成癮,有聊天成癮,有E-mail成癮等等,而我國成癮人群則主要分布在12歲~20歲的青少年中,成癮的形式也比較集中于網絡游戲。
她建議青少年要在成長過程中著重培養(yǎng)六大能力:獨立理性選擇價值目標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抗拒壓力與耐受挫折的能力、自我表現(xiàn)的能力、高度創(chuàng)造力與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以及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能力。(記者
樊未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