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公共政策應走向與“媒體民意”互動
公眾通過媒體與決策部門的互動,應該說,是越來越緊密了。而社會力量、公眾利益等因素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影響強度越大,其公共性、公平性就越能確保
又一個公眾話題闖入媒體視野!廣州城市交通發(fā)展綱要(草案)上周五公
布,公開征求民意,各大媒體均以顯著篇幅進行了報道?梢灶A料,民間聲音———公眾意見會通過媒體“放大”,最終成為決策者的參考。
公共政策關乎社會公眾利益,直接影響公眾生存狀況,歷來備受各方關注。其出臺之前必熱論熙熙;出臺之時,定紛議攘攘。這些聲音實際上都是各個利益群體意見的傳達。一項公共政策的出臺,本質上就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假若一方聲音缺失,政策博弈必然有失公平、公正。
因此,提供一個讓各種意見充分表達的平臺,至關重要。令人欣慰的是,在信息高度發(fā)達與開放的廣東,這幾年,媒體在許多公共政策正式出爐前,擔當起了集聚各方民意的角色,并顯得越來越頻密、嫻熟與自信。洛溪大橋收費問題、廣東高考改革問題、廣州狗患問題、目前正在報道的廣州新醫(yī)保方案問題……凡此種種,莫不成為媒體話題,引發(fā)街談巷議,各種聲音如潮?梢哉f,由于公共政策的民生性,以關注民生為己任的媒體,早已自覺將其列入信息傳播的“議程設置”———這已然構成“廣東媒體現象”。
媒體是社會輿論的放大器,一個公眾話題一旦化為媒體議題,必成社會焦點。也許正是這種“議程設置”的千鈞聚焦,其聲音才無法為社會忽略,其彰顯的輿論與民情,才可能成為決策者決策的參照。事實上,目前廣東、廣州許多公共政策的出臺都吸納了“媒體民意”。最典型的個案是廣州洛溪大橋的收費問題。它畫上句號,發(fā)端于媒體之輿情,終止于民意之采納。
公共政策變成公眾話題,話題聲音變成決策參考,公眾通過媒體與決策部門的互動,應該說,是越來越緊密了。而社會力量、公眾利益等因素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影響強度越大,其公共性、公平性就越能確保。
無庸諱言,民間聲音不可能完全被決策者吸納,事實上,求全也是不現實的,這一方面是因為有些聲音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另一方面,聲音的吸納也總會囿于各種主客觀條件,條件未成熟,難以強求。但公眾經由媒體與公共政策制定的互動,這種趨勢無疑值得期待,令人鼓舞。
媒體是社會意見的溝通器,也是社會情緒的疏泄器。當今社會利益沖突明顯增多,和而不同成為現實選擇。媒體積極參與,更有效地反映民意疏導民意形成公意,更有效地促進不同利益群體的妥善協調,推動公共政策公開、公平、公正,實際上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從這一意義上說,公共政策的制定如何與媒體互動,是一個恒久的課題。(胡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