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先圣 人們習慣于稱羅素是英國哲學家。在一般的文獻和教科書中,對羅素最多的稱呼,是哲學家、教育家、數(shù)學家和邏輯學家。他一生完成了40多部著作,涉及哲學、數(shù)學、科學、倫理學、社會學、教育、歷史、政治、文學等各個方面。他同時因其對人類文化的巨大貢獻和對世界和
平運動的不遺余力而著名,并因此在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世界和平獎。 在今天的中國,尤其是在我們的年輕人當中,對于羅素的了解,大約不過如此。如果對羅素僅僅停留在這樣的認識上,我們就實在愧對羅素。毫不夸張地說,在所有杰出的外國人當中,沒有另外一個人,像羅素那樣真正了解中國。他盛贊中國的傳統(tǒng)文明,對我們這個飽經(jīng)憂患的民族充滿了同情和期待。他無數(shù)次撰文抨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占領(lǐng),希望我們這個民族能夠自信自強,掙脫歷史的束縛,重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孫中山先生稱他為“惟一了解中國人的外國人”。
1872年,羅素生于英國的特里萊克小城。他有著極其不幸的童年,2歲時母親和姐姐因病去世,5歲和6歲時,父親和祖父又接連去世。他與僅存的親人祖母相依為命,祖母給了他嚴格的早期家庭教育。1890年,祖母把他送進著名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數(shù)學。3年以后,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數(shù)學學位。從第4年開始,羅素改學哲學。1894年,他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哲學系畢業(yè)。大學畢業(yè)后,年輕的羅素在開始大量的學術(shù)研究的同時,也積極涉獵社會政治活動和教育實踐活動,在諸多領(lǐng)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數(shù)學原理》、《哲學問題》、《社會改造原理》等著作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在《數(shù)學原理》中提出的“羅素悖論”,對于二十世紀初關(guān)于數(shù)學基礎的論戰(zhàn)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也為羅素本人贏得了崇高的聲譽。
1920年,48歲的羅素應“中國講學會”的邀請,來中國講學一年。這個時候的羅素,已經(jīng)是享譽世界的大學者了。他在中國期間,除了講學之外,到過很多地方,寫了大量的文章。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有《中國的文化問題》、《中西文明比較》、《中國人的性格》等。這些文章后來都在美國一家很有影響的報紙上以專欄的形式發(fā)表。在二三十年代,中國不僅飽受列強的欺凌,而且內(nèi)戰(zhàn)頻仍,軍閥割據(jù),民不聊生。這些充滿正義的從正面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章,毫無疑問地在西方產(chǎn)生了巨大反響。
在羅素眼里,中華民族是一個藝術(shù)家的民族,“我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相信中國人比我們西方人低劣”。對于中國和西方發(fā)展的方式,他認為“我們西方的繁榮昌盛,以及我們西方人竭力為自己謀取的大多數(shù)東西,是用壓迫和剝削其他孱弱民族的手段獲取的。而中國靠發(fā)揚自己的長處和自力更生來獲取自己樂于得到的一切東西”。“中國人在我們西方給他們國家造成擾亂之前,一直過著寧靜淡泊而又充滿天倫之樂的生活”。
當然,我們敬佩羅素,不能夠忘記羅素,并不是僅僅因為他向西方公正地介紹了中國,他對于中國充滿了敬重和善意,他是我們民族的知音。我們更敬佩他一生對學術(shù)文化追求的孜孜不倦,一生為和平吶喊的精神。
羅素在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沒有寫過純文學作品。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之所以在大獎設立50周年之際把這個重要的獎項頒給他,是為了表彰他所寫的捍衛(wèi)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思想作品。這一年羅素已經(jīng)78歲高齡。也許是受了這個獎項的激勵,羅素開始寫起小說來。不久,他的小說《偉大人物的夢魘》和《郊外的撒旦》問世了,寫得非常成功,轟動了世界文壇。而六十年代出版的《羅素自傳》更成為不可多得的傳世名著。而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88歲了。
但是,偉大的羅素并沒有僅僅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在1961年為反對美國發(fā)展核武器,曾與夫人一起到英國國防部門前靜坐示威。1964年,在他92歲的時候,他帶頭參加抗議活動,抨擊美國越戰(zhàn)升級。他活了98歲,但是,就在他去世前一個月,他還發(fā)表政治聲明,譴責以色列空襲埃及和巴勒斯坦難民營。
無論作為一位學者,還是一位藝術(shù)家,還是一位充滿良知的人,羅素都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值得我們永遠敬仰,并引為自己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