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示    方梅是方志敏烈士的女兒,建國后,母親見到了當年被寄養(yǎng)在農家的女兒。但是,從此方梅的婚姻大事在母親的干預下出現(xiàn)了波折與坎坷
。作為方梅的母親,她為什么如此鐵面無情?她是出于什么目的呢?請看本文。    今年75歲的方梅,是方志敏烈士的女兒。在她鮮為人知的歷程中,既有身為烈士后代的特殊經(jīng)歷,也有平常人的情感生活。
   作為父親方志敏和母親繆敏愛情的結晶,我于1932年的冬天降生在江西弋陽縣一個叫梅溪橋的地方。父母給我取名方梅。由于當時斗爭形勢的殘酷,我出生沒幾天,父母便把我寄養(yǎng)在當時的蘇區(qū)干部家中。
   在我寄養(yǎng)的里直源村,鄉(xiāng)親們對我盡力保護,關愛有加。長大后,每當我到山上放牛,或下河捉魚,都會有一群小伙伴來保護我。在這群“保鏢”中,有位大哥哥對我特別好,也令我特別喜歡———他叫賴長先,比我大8歲。14歲那年,我和賴長先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后來,我們有了兒子賴結根。
   1949年夏天,我的母親繆敏回到江西工作。我拉上丈夫、抱起兒子與養(yǎng)父母一起去見母親。
   然而,當母親得知剛滿17歲的我已經(jīng)早早地結婚生子,半天沒有說一句話。幾天后,她把我拉到身邊,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梅兒,你這個年紀正是抓緊時間讀書、學文化的時候,你應該與賴長先分手,把孩子留在村里撫養(yǎng),到烈士學校去讀書。我給你聯(lián)系好了,你明天就收拾一下,馬上去報到……”盡管對母親非常尊敬,但對丈夫深深的愛使我鼓起勇氣,頂撞了母親,說:“孩子可以放在鄉(xiāng)下,但不要讓我與長先分手,他也是烈士后代,我們可以一起去烈士學校讀書,否則,我寧死不去!”見我如此堅決,母親也就同意了我的請求。但母親為我們約法三章:一、不能再生孩子;二、夫妻不能同居;三、要認真讀書。
   我沒想到的是,母親一直背著我做賴長先的工作,要他離開我,讓我安心讀書。無奈之下,長先帶著兒子回了老家里直源村,從此我們開始了牛郎織女的生活。
   1950年3月,我得知兒子病重,背著母親偷偷從上饒回到了里直源村。幾天后,兒子夭折了,我也一病不起。很快,母親知道了我擅自離開學校的消息,便派自己的警衛(wèi)員把我?guī)Я嘶厝ァ?p>    那年冬天,我?guī)捉?jīng)輾轉,又偷偷跑回了里直源村。這回母親動怒了。第二天,她親自帶著弋陽縣委書記來到村里,說服我回去讀書。在我的堅持下,母親同意讓丈夫和我一起去讀書?墒腔氐缴橡埡螅赣H還是千方百計做賴長先的工作,最終讓他在離婚協(xié)議書上簽了字———就這樣,我的第一次婚姻被母親特殊的愛給拆散了。
   在我與賴長先離婚后不久,母親便安排我到南昌烈士子弟學校讀書。在那里,我認識了同班同學楊某,他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負過傷,比我大幾歲。后來我答應了他的求婚。然而,我的第二次婚姻又匆匆地結束了。1954年2月,楊某因為犯錯誤而受到了學校處分。母親得知這一消息后,非常氣憤,一個人跑到法院,通知大腹便便的我立即去辦理離婚手續(xù),不知所措的我只好照辦了。
   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母親和我的命運再次跌入了深淵。母親被打成“出賣方志敏的大叛徒”而受到揪斗。
   6年后,我從農場“勞改”出來,恢復了平常人的生活。又過了10年,我終于找到了幸福的歸宿。但是在我的內心深處,始終縈繞著一份隱隱的痛———被養(yǎng)育我的里直源村和賴長先牽動著的痛。心中的那份痛,始終讓我對母親當年的做法耿耿于懷。
   在母親最后的日子里,她向我敞開了心扉:“當初,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你能夠趁年輕多學點本領,因為你父親生前對你特別喜愛,所以我覺得,如果不把你培養(yǎng)成有用之才,不僅是我一生的憾事,也對不起你父親的在天之靈……”那一刻,我深深地了解到母親對我的愛。
   (摘自《中國婦女報》方梅/口述張清林/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