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12月19日電 (查本恩、韓師斯)
出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一些“網蟲”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網絡詞典,越來越多的新詞匯正迅速蔓延。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語言專家李如龍對網絡語言的使用感到擔憂,他說,網絡語言對漢語是一種污染,是小群體為了團體交流方便,根據自己的愛好編造出來的,這是一
個不健康的苗頭。
“偶稀飯粗稀飯(我喜歡吃稀飯)”“暈倒,樓主剛從火星歸來?(指不懂你的意思)
”“偶8素米女,偶素恐龍(我不是美女,我是恐龍)”“介素蝦米東東?(這是什么東西)”……這些都是“網蟲”們的網絡語言。
如果僅僅是在網上使用倒也罷了,當這些語言被用在作文和日常對話中,往往讓教師和父母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記者日前對100名網友進行調查,近一半網友表示網絡語言與平時生活中所用的語言差別不大,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差別在于生活中的人聽不懂而已。但無論持何種觀點,他們都認為網絡語言使用很方便,并常掛在嘴邊。
據統(tǒng)計,在這100個網友中,用得最多的網絡語言是“暈”,接下來依次是郁悶、呵呵、寒&汗、偶、倒、蝦米、東東、醬紫。
一個有6年網齡的男生說:“我從高一就開始上QQ聊天,現在每天上網的時間都超過6小時。網絡語言使用慣了,生活中還真不好改。”
華僑中學的一位初三學生說,同學之間使用網絡語言感到很親切。老師雖然不贊成學生使用這種語言,但還是情不自禁想寫,因為感覺更生動。
湖濱中學的一位學生家長柳女士對此抱怨,有時候孩子說話會不自覺地蹦出一個令人聽不懂的詞。她不無擔憂地說,現在孩子回家就上網,和父母說話的時間少了,好不容易在一起聊天,卻時不時說兩句聽不懂的話,溝通越來越難了。
廈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朱冬亮認為,這些年輕人使用的是一種網絡簡約化交流方式,網絡語言是這一群體的特定語言和代碼。家長的擔憂有一定道理的,值得語言學家關注,但目前還不能斷定因為使用網絡語言而使得代溝加深。
廈門市逸夫中學語文老師杜建中說,我不鼓勵學生用網絡語言寫作文。每次看到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都想去制止,因為它不符合語言規(guī)范。有時候,在人物對話中引用符合其身份的網絡語言會給文章增色,這是一種語言活用,但不可濫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