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6日發(fā)表克里斯·楊撰寫的文章,認為外界對華態(tài)度明顯轉變:從“中國恐懼癥”到文章摘要如下:
前香港大學副校長、著名社會學家王賡武認為,外界對中國大陸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轉變———從中國恐懼癥轉向中國熱。
目前在新加坡
任教的王賡武最近在一份報告中談到,外界對中國的興趣明顯增加并認識到了解中國的重要性。這份報告還提到亞洲人在中國大陸學習中文的人數(shù)呈上升趨勢。這種風氣也滲透到美國,著名的布魯金斯學會計劃建立一個中國問題研究中心。本月2日,在香港舉行的地區(qū)研討會上,該學會托管理事會主席約翰·桑頓說,布魯金斯學會希望把這個中心建成研究中國問題的最權威機構。
以從美國立場出發(fā)研究對內和對外政策著稱的布魯金斯學會開始強調中國問題研究,這可以說是一個重大改變。這從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美國學術界正在發(fā)生的深刻變化。布魯金斯學會一位資深研究員認為,最近關于人民幣匯率變化的爭論突出表明,進一步了解中國貨幣體系和政治經濟的重要性。盡管美國大學中有一些中國問題專家,但幾乎沒有人對中國大陸的社會政策進行過全面研究!
布魯金斯學會設立中國問題研究中心的想法,得到中國大陸研究機構、大學和公司的積極響應,這意味著一個更重要的改變。現(xiàn)在,布魯金斯學會已經和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等中國大陸機構建立了交流計劃。 中國大陸研究機構參與國外同行對中國問題的研究,被視為加強對外開放和交流的重大政策轉變。另一個重大變化是企業(yè)對大陸研究機構的捐贈開始增加。上述這些變化從一個角度展示了一個更多元化、更愿意溝通和更面向世界的新中國。隨著中國對地區(qū)和全球事務影響的擴大,外界對中國發(fā)展的看法也在發(fā)生變化。無論人們是否把這種趨勢稱作中國熱,外界對中國大陸發(fā)展的興趣肯定會越來越濃厚。這種改變將有助于架設新的交流平臺并有利于各方就遇到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達成一致。
(完)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