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上午訊 今天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發(fā)起的第二個“世界預防自殺日”,主題為“援救生命、重建希望”。據權威機構調查分析,目前自殺已排在15至34歲人群死因的首位,自殺所帶來的后果和對社會的危害不得不引起社會的關注。
●數字島城每天1.6人自殺
有關方面的調查顯示,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約有200萬人自殺未遂;自殺者平均年齡32歲,女性自殺者數量是男性的3倍,有精神障礙者、有夫妻矛盾者和經濟困難者是最容易自殺的三大人群。
根據我市疾控中心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科的調查數據顯示:1999年至2002年間,島城共有2407人自殺死亡,平均1天就有1.6人自殺死亡。自殺造成的“后遺癥”也不容忽視———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估算,1個人自殺平均會給6個家人和朋友的生活帶來不良影響。
●事例青少年自殺者增多
“近兩年來,青少年自殺者越來越多!弊蛉眨芯裥l(wèi)生中心專家張泮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青少年受到的壓力增大了;二是他們的承受能力太弱了。他們自殺的原因,有時候在成人眼里很可笑,特別應該引起重視。”
張泮民提到這樣兩個事例: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中學男生,因為是單親家庭,母親為了掙錢供他上學十分辛苦,他就認為自己是母親的累贅,所以采取自殺的方式來“解放”母親;一名大學生期末考試四門不及格,補考又沒通過,學校請來他的母親想溝通一下情況,可他母親剛下火車還沒進校門,兒子已經從宿舍樓跳樓自殺……
●專家三種能力對抗自殺
張泮民認為,對付青少年的自殺問題,應該做好以下幾點:第一,要提高青少年的三種能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心理適應能力、對精神創(chuàng)傷的康復能力。第二,應該加強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開展挫折訓練,教育他們生命的意義不僅屬于個體,更屬于社會,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第三,任何自殺行為事前都會有異,F象,家長應該注意與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溝通,及時發(fā)現并疏導孩子心里的“堵塞物”。
●呼吁盡快建立救助體系
昨日,市立醫(yī)院心理門診主任于國勤接受采訪時表示,如何對那些“痛不欲生”的人群施以援手,如何建起完善的“自殺干預機制”,將是擺在政府及社會組織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于國勤坦言,目前島城對自殺的心理救助主要還是以臨時性救助為主,沒有一個完善的社會心理救護體系,完全可以借鑒南京成立的全國第一家自殺干預搶救中心經驗,通過心理咨詢門診和免費咨詢熱線等實施心理危機干預,并由專門急診科搶救、精神科心理跟蹤防止再次自殺。據市立醫(yī)院急診室護士長介紹,醫(yī)院所搶救的大多數自殺者都屬沖動性自殺,事后都非常后悔,如果心理救助等措施得當,完全可以避免。(記者仇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