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話”
柳士同
話多話少,因人而異。有的人沉默寡言,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來;有的人喋喋不休,一時不講話就怕被人當啞巴給賣了。若照傳統(tǒng)的觀念,話還是少說點兒為妙。孔子就教導他的弟子“敏于事而慎于言”;俗話也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民國時期,一些公共場所索性貼上“莫談國事”的告示?梢娫捳f起來容易,倘若說話不慎,就很可能惹禍。數(shù)千年來因說話而罹難,甚而丟掉自家性命的,怕是數(shù)也數(shù)不清。盡管古人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在專制社會,統(tǒng)治者是很不希望老百姓多說話的。
然而,人長著嘴怎么能不說話呢?即便沉默寡言也不等于不說話呀!這種人還常常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呢!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對于那些愛說話的人怕是禁也禁不住的。譬如本人,就屬那種話多且不“慎于言”的人。為此自己曾吃過不少虧,但總也接受不了這個教訓。有話不說,憋在心里是很難受的;平時多說點話,尤其是經常與親朋好友交談一番,是很有益的,不啻是一種享受。我有個習慣,每隔個十天半月就想找個朋友聊聊,常常一聊就是半天或半宿,始終覺得這種交談與己與人,與身與心大有裨益。這習慣上初中時就有了,幾乎每逢周六的晚上,就與要好的同學到海邊散步,邊走邊談,一走就是十幾里,一談就是大半宿。交談完后心里覺得格外舒暢。
當然,不僅是我,許多人都有這種感受。過去,親友之間、鄰里之間、同事之間,串門是常事。串門干什么?就是想找著說說話。夏天的傍晚,一個院子的人吃完飯端個小板凳坐在院里乘涼,邊扇著大蒲扇,邊打開話匣子,天南海北,大至國際國內,小到柴米油鹽,聊起來就沒個完,是很有人情味的。冬天也不例外,我們會經?吹揭恍┥狭四昙o的人,聚坐在朝陽背風的墻根,同樣是一聊就是半天……
如今,怕是很難看到這種情形了。城市劃分成一個個小區(qū),小區(qū)劃分成一座座樓房,樓房劃分成一個個單元,單元劃分成一套套居室。人與人之間,樓上樓下,對面隔壁,經常是姓啥名誰都不知道,再加上不少人家都裝潢得富麗堂皇,進門還得脫鞋換鞋,誰愿去找這些麻煩,索性就不串門不說那話了。環(huán)境寬松了,話反倒少了,不奇怪么?一點都不奇怪,太忙了嘛!忙上學忙上班忙發(fā)財,哪有閑空坐下來交談?生活中要操心的事太多,哪有閑情去串門?
其實,人越忙,生活節(jié)奏越快,精神壓力越大,越需要交往越需要坐下來說說話。眼下,心理障礙已經成為一種頗時髦的疾患。心理上哪來的障礙?就是心里有話沒說了出來,就是心里有話想說出來卻沒人聽,這憋在心里的話就是一種障礙了。骨鯁在喉,一吐為快,話若痛痛快快地說出去,就不會有什么不快了。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交談與傾訴就至關重要。人既要學會說話,又要學會聽別人說話。
如今,進入網絡時代,說話更便捷了。通過光纜,就可以跟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親人朋友交談。但網絡世界虛擬的東西畢竟太多,它能代替兩個人促膝談心嗎?我依舊懷念那樣的歲月:冬天的夜晚窗外飄著大雪,與友人坐在火爐邊上。時不時地往爐中添鏟煤,時不時地往壺中續(xù)點水,而心里的話則源源不斷地從嘴里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