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城陽區(qū)惜福鎮(zhèn)護林員孫丕亮■本報記者錢卓本報通訊員程琳
在嶗山深處的城陽區(qū)惜福鎮(zhèn)宮家村,有一位護林植樹的人,二十年如一日,守護著山林,綠化著荒山,他叫孫丕亮———一位踏上植樹造林之路不回頭的人。他先后兩次獲“山東省綠化獎”,是“山東省綠化先進個人”,曾當選為區(qū)人大代表。
1979年,村里的林業(yè)隊解散了,從此,山上的樹就成了“沒娘的孩子———無人管了”。山里人有人信念———“靠山吃山”,那時“吃山”的方式很簡單,就是伐樹賣錢,成材的樹伐光了,就砍幼樹,山上三分之二的樹被砍光了。眼看幾十年的綠化成果被毀,血氣方剛的孫丕亮坐不住了。1981年的冬天,他找到了村里的支部書記,主動請纓,上山護林植樹,并向村里立下軍令狀,三年內使全部荒山達到綠化標準;達不到,每畝認罰30元。
剛上山的時候,每天都有七八十人吃了飯就帶上工具上山砍樹,都被孫丕亮一個一個勸下了山。明著砍不了,暗著砍樹的又來了。孫丕亮就用麥草搭了個棚,漫長的一個冬天,吃住在山上。為了使偷樹的人摸不清自己的行蹤,孫丕亮穿一件棉襖、一雙膠鞋,睡遍了山上的每塊石頭。漫漫冬夜,寒風直往骨頭里鉆,有時腳僵得沒有知覺,用手掐一掐,感到不是自己的腳一樣。村里誰都不相信孫丕亮會睡在山上,直到這一年臘月26晚上12點多,孫丕亮抓住偷樹的人,大家才信了他。
為了看好這片山林,孫丕亮真是連命都豁上了。20年來,共發(fā)生流血事件8次,比較嚴重的有6次。1982年的一天,為了抓住偷伐山林的盜賊,他頑強地同盜伐人搏斗,受傷后,被推下山,全身沒有一處手掌大的地方是完好的;從上午10點多一直昏迷到第二天上午8點半,后來被人發(fā)現(xiàn)抬了回家。這會,妻子和岳母無論如何也不讓他干了,說“為了這片山林,不能連命都搭上,我們討飯吃也不讓你承包這山了”。孫丕亮硬是聽不勸,不等傷口完全愈合,就拄著棍子上了山。
“讓山上都長滿樹”是孫丕亮的最大心愿,為此他傾心了所有。孫丕亮是個能人,他來往上海與青島跑過運輸生意,也干過建筑承包,掙的錢都投到了荒山造林事業(yè)上了,每年秋天,他帶著全家老少,挖好樹坑,春天抓緊時間栽上樹,到了雨季,就抓住一切時機,進行補植造林。冬去春來,年復一年,他一共在山下種了100多畝果樹,在山上種了無數(shù)棵小樹,累計綠化面積達800畝;還建了三座小水庫,儲水量達3000立方米;修了一條3.5里長的路,還架通了照明線路。如今走進那片大山,到處郁郁蔥蔥,瓜果飄香、山水相映,好象一個花果山。
如今,山上已經(jīng)長滿了樹。孫丕亮打算下一步再建一個儲水量2.2萬立方米的水庫,進一步改善山上的環(huán)境;養(yǎng)一些山雞之類的野生動物,配合政府開發(fā)上的旅游資源,為發(fā)揮林業(yè)的資源優(yōu)勢再出一把力,實現(xiàn)他“綠一片山林,富一方百姓”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