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經(jīng)典,給思想力“增增重”
【青島新聞網(wǎng)原創(chuàng)】
(記者 江偉)
關(guān)于讀書的話題從未停歇,“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箴言貫穿人生,從童年繪本、求學課本到職場工具書,書始終是答案的重要載體。
AI智能時代,敲鍵即得答案的便捷卻悄然改變“黃金屋”的內(nèi)涵,它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倉庫,而是孕育問題意識的熔爐、構(gòu)建思維框架的基石、鑄就生命底氣的源泉。
這正是世界讀書日在AI時代的精神突圍。
讀書,讀出來的是問題
兩歲多剛開始有思考意識的小朋友,用連串“為什么”叩擊世界的大門,這是人類認知本能的萌芽。當置身于AI時代,成年人習慣了秒獲答案,用答案替代新問題,在“即得即止”的思維慣性中,反而鈍化了“在已知中看見未知”的敏銳度。
然而,如今尋求“答案閉環(huán)”的成年人,最初也是從“問題意識”成長起來的,但過程中丟失的是“為什么是這樣”“還能怎樣”。
讀書,恰是重啟“問題生產(chǎn)力”的密鑰。面對《資治通鑒》,AI能快速羅列出帝王將相的決策條目,卻無法剖析隱藏在權(quán)謀背后的時代局限、人性博弈中的偶然變量,以及“如果換作是我”的假設推演。讀書的價值,恰在于此。
讀書,讀出來的是思想新算法
有不少人感慨,大學畢業(yè)十幾年,就沒怎么再翻過書。憑借著十幾年前的“既定公式”,和十幾年來的“經(jīng)驗參數(shù)”,在人生這條道路上,或許一走就是一輩子。這看似平穩(wěn),卻失去了駛?cè)敫咚俟返臋C會。
在這個大數(shù)據(jù)、算法的時代,“實時更新”是APP的標配。內(nèi)容APP生怕沒跟上你的節(jié)拍,而被你拋棄;導航APP更是秒級更新路線邏輯。反觀人的認知系統(tǒng),一些“老算法”“老數(shù)據(jù)”早已很久沒有更新了。
讀書,正是打破“認知版本鎖定”的密鑰。每一本經(jīng)典,都是思想的“底層框架”;每一本新書,都是一次認知“開源”。當我們從《窮查理寶典》中學習查理?芒格跨學科多元思維模型時,就是在為思想更新算法。
讀書,讀出來的是底氣
當有人在交談中信手拈來古詩典故,在困境中開辟出創(chuàng)新路徑,成為眾人矚目的思想光源時,人們往往驚嘆于“臺前閃耀”,卻忽略了通往閃耀的“秘密通道”。
當翻開《人類群星閃耀時》,見證茨威格筆下那些改變歷史的瞬間,是通過他人的經(jīng)歷擴展自己的“認知坐標系”;讀《平凡的世界》,感受孫少平在苦難中對尊嚴的堅守,便懂得真正的高貴在于精神的自立。
讀書,正是提升“生命底氣”的密鑰。有人說,底氣是胸藏萬卷的從容,是歷經(jīng)千帆的篤定。那些令人折服的從容與洞見,實質(zhì)是歲月里萬卷書冊澆筑的底氣長城。
每逢假期“身體胖三斤”是口腹之欲的放縱,而讀書帶來的“思想胖三斤”,則是精神層面的豐腴生長。這個世界讀書日,不妨在睡前放下手機,給自己“斷斷電”,選一本經(jīng)典,讓思想的力量在書香中“增增重”。